編輯:二維碼電子樣冊(ce) 製作與(yu) 推廣指南
日期:2021-02-03 訪問:2383
黃永讚
對話詩路山水,共謀文旅發展。1月31日,由永嘉縣文聯、東(dong) 城街道辦事處主辦,永嘉縣讀書(shu) 學會(hui) 、梅園村兩(liang) 委承辦的“永嘉山水詩路梅園梅花吟•共享花樣生活”文化活動在東(dong) 城街道陡門社區梅園村舉(ju) 行,永嘉縣讀書(shu) 學會(hui) 部分會(hui) 員、社會(hui) 各界文化愛好者40餘(yu) 人相聚梅園,賞梅、吟梅、談梅,一起推廣永嘉梅文化,助力永嘉山水詩路建設。
到達梅園村後,大家在梅園入口處集體(ti) 拍照,隨後賞梅隊伍三三兩(liang) 兩(liang) 向種植著5000多棵各類梅花的鯉魚山走去,一邊賞梅一邊拍照。冬日的梅園,早梅發高樹,有紅色的、粉色的、白色的,霞光點點,但從(cong) 整座山的梅花看,似乎並沒有完全盛開,但這並不影響賞梅的心情。我們(men) 攜手梅花,推廣永嘉梅文化,麵對那些在空中嬌豔的梅花的笑臉,和那些含苞的梅樹及枝頭,我們(men) 和梅——相看兩(liang) 不厭。
在梅園梅林長廊,東(dong) 城街道領導致辭後,由永嘉縣讀書(shu) 學會(hui) 理事吳成業(ye) 主持舉(ju) 行主題實景文藝匯演,永嘉縣讀書(shu) 學會(hui) 鄉(xiang) 村藝術團副團長廖永南調試好音響,樂(le) 聲在梅林飄蕩,多才多藝的永嘉縣讀書(shu) 學會(hui) 藝術團成員們(men) 借景抒情,與(yu) 梅唱和,讓梅花陶醉在藝術的氛圍中。以朗誦為(wei) 主,加上其他表演節目,上演“永嘉山水詩路梅花吟”,有的還身穿漢服以配合內(nei) 容富含古典韻味的節目的表演,真是:梅花漢服兩(liang) 相映,詩文歌樂(le) 頌山水。歌曲《一剪梅》、《紅梅讚》,洞簫《梅花三弄》、小提琴《女人花》,《詠梅》《梅花》等梅花相關(guan) 詩歌朗誦,其中陳冬勤、吳成業(ye) 、朱曉媛、陳鄭四人組合朗誦由會(hui) 員陳冬勤原創的詩歌《梅花的倩影》……節目一個(ge) 接著一個(ge) ,幾乎所有節目均圍繞“梅花”主題,緊扣“梅花”內(nei) 容或突出“梅”字。這是一場精彩的“梅花吟”,吟誦了對梅花的感情,歌頌了梅花的美好,用藝術的形式讚美了梅花,頌揚了梅文化,展示梅園多彩“花樣生活”,展現永嘉“山水詩源,東(dong) 南秘境”的文化意境。學會(hui) 顧問餘(yu) 哲春還當場賦詩一首:梅嶴賞梅唱早春,張張笑臉與(yu) 花親(qin) 。梅枝權作抒情筆,繪出鄉(xiang) 村大地新。
下午在梅園村黨(dang) 群活動中心,由永嘉縣讀書(shu) 學會(hui) 副會(hui) 長陳冬勤主持,舉(ju) 行了梅文化助力永嘉山水詩路建設座談會(hui) 。
會(hui) 上,大家首先了解了中國梅文化的發展史。宋元時期,由於(yu) 對藝梅培植的興(xing) 盛,梅詩、梅文、梅畫、梅書(shu) 紛紛脫穎而出。梅文化之所以能夠伴隨中華文明延續至今,是因為(wei) 它的清正、高潔、堅強、謙虛的品格,給人以立誌奮發的激勵,是人們(men) 精神追求的目標。永嘉曆史上植梅,永嘉曆代文人如宋代徐照、謝雋伯,明代謝道寧,清代潘崇讓等,更以不少筆墨借梅言誌,讚揚過梅花的精神,曾任永嘉令的唐代“永嘉新居民”崔道融《梅花》詩(“數萼初含雪,孤標畫本難。香中別有韻,清極不知寒。橫笛和愁聽,斜枝倚病看。朔風如解意,容易莫摧殘。”)詠永嘉之梅,是唐代詩人寫(xie) 永嘉梅花的代表作之一。永嘉鄉(xiang) 間百姓,則喜愛在自己的廳堂上掛一副“喜登梅”的年畫,隱含喜上眉(梅)梢之意,借梅花表達對幸福生活的向往。可以說,梅文化一直存在於(yu) 永嘉。梅園村書(shu) 記陳丐忠向大家介紹了梅園村概況、村裏梅花文化的發展情況。
據了解,永嘉越來越多地方打造梅植物園,現在主要有5處梅花基地,分別為(wei) :東(dong) 城街道陡門社區梅園村梅園、上塘戈田半山探梅穀、永嘉書(shu) 院梅花園、沙頭鎮霞川村楠洋百草園、楓林鎮百花林生態觀光園,其中梅園村梅種植較早,300畝(mu) 5000多棵梅花品種多樣,梅嶴文化禮堂就是以“梅”為(wei) 主題的。
座談會(hui) 上,與(yu) 會(hui) 人員各抒己見,探討永嘉梅文化如何助力永嘉山水詩路建設,如何促進永嘉文旅融合,如何推進永嘉文化產(chan) 業(ye) ,讓永嘉人共享花樣生活。餘(yu) 哲春認為(wei) ,梅園村著力打造中國四大梅花基地之一,這個(ge) 定位很有氣魄。但要想實現這個(ge) 目標,眼下最要緊的要做二件事:一是圍繞梅花基地建設請專(zhuan) 家來做好規劃,然後,根據實際情況有序推進,爭(zheng) 取一年一個(ge) 樣,三五年大變樣;二是圍繞浙江省的山水詩路文化工程,深入挖掘梅花和當地文化,加大宣傳(chuan) 力度,提高梅嶴村的美譽度和影響力。戴柏蔥認為(wei) ,應該把有形之梅(梅園)和無形之梅(梅文化)結合起來,在梅園山路旁布置曆代永嘉本土有關(guan) 梅文化古詩詞作品展示牌。黃永讚認為(wei) ,永嘉作為(wei) 中國山水田園詩的發源地,本身有著深厚的山水資源和文化底蘊,而永嘉梅文化的打造,要借助浙江省的山水詩路文化建設來推進實施,多方合力推廣梅文化,開發梅產(chan) 品,做活梅產(chan) 業(ye) ,盡快形成“一村一品”,使梅文化切實起到為(wei) 鄉(xiang) 村振興(xing) 、為(wei) 一方群眾(zhong) 增加經濟收入的作用。還有人認為(wei) ,要搜集中國曆代以來梅文化曆史,籌建一個(ge) 梅文化博覽館。更多人認同,要堅持開發建設與(yu) 環境整治並舉(ju) ,進一步加大村莊環境整治力度,隻有村子變美了,才能讓遊客住得下。……這一群人,滿懷熱情,舉(ju) 著文化的旗幟,投入自己的思考,盡力為(wei) 家鄉(xiang) 發光發熱,我們(men) 身後的梅林,永嘉的所有梅林,永嘉的山和水,是否正在溫柔傾(qing) 聽呢?會(hui) 上,學會(hui) 會(hui) 員和文化愛好者們(men) 還對永嘉曆代描寫(xie) 梅的相關(guan) 詩文作了品讀和分享。會(hui) 後,大家赴潘陽古村考察了吊船岩景點。
2020年10月,浙江省政府印發實施《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》,提出建設浙東(dong) 唐詩之路、大運河詩路、錢塘江詩路和甌江山水詩路“四條詩路”,打造有靈魂、有美景、有曆史、有文化的現代版“富春山居圖”,在全省引起強烈反響。永嘉是中國山水詩的搖籃,也是中國民營經濟的先發地。無數的文人騷客,因美麗(li) 的永嘉而留下山水詩。謝靈運來了,李白、蘇東(dong) 坡等追慕者寫(xie) 下不朽的詩篇。無數的山水詩,成就了永嘉山水,也成就了永嘉文化,梅文化即是永嘉文化的一個(ge) 重要組成部分。希望通過這次活動,讓永嘉的梅文化與(yu) 山水詩路有機結合起來,與(yu) 楠溪江的文化旅遊深度融合起來,將文化融入旅遊,引領永嘉文旅產(chan) 業(ye) 更好地發展。
本次活動達到了預期效果。感謝組織團隊的辛苦付出,他們(men) 是:陳冬勤、王景飛、吳成業(ye) 、廖永南、朱曉媛、葉永真、葉建光、胡澤雷等人,感謝所有參與(yu) 者!
查展會信息、找電子樣本--畫冊/展會/軟文互鏈推廣 |
|||||||||||||||||||||
|